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黄立会的博客

我从田野上走来,喜欢那浓浓的乡土气息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远去的农村土碹窑  

2013-09-28 13:25:55|  分类: 《黄河晨报》刊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远去的农村土碹窑 

黄立会

《黄河晨报》2013年9月28日14版“河东映像” (王 捷 编辑)

 河东风物

远去的农村土碹窑 - 蓝天白云 - 黄立会的博客

 

        土窑洞,多指在依山傍沟之地选择立土形结构削平崖面横向开挖的穴居之处。因其背上土层厚,掘进深,窑洞里面与外界的温差大,且能够相对保持恒温,所以冬暖夏凉,以至于尽管现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,许多老年人仍舍不得离开他们居住了多年的土窑洞。笔者所说的土碹窑,不是在土崖上钻凿而成的土窑洞,亦非在平地上用青砖白灰所碹的砖窑,而是用土坯碹建的土窑洞,因而叫作土碹窑。

       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期,农民家里也不富裕,许多农户无钱建造土木结构的瓦房,于是就有人带头学习外地经验,在家里碹一眼或两眼土窑洞,腾出原先放农具或杂物的瓦房作住房;也有生产队碹几眼窑洞作为饲养棚或农具库房使用的。因其取材便利,造价很低,经济适用,收拾好了美观大方,很快被农民朋友接受,在我市农村风靡一时。

        建造土碹窑之前,首先要脱土坯,就是将从地里拉回来的生土用水浸湿搅匀至抟而不散,放在镢楔状(一头宽一头窄)的木制模子里,模子下面放一块平板石做基石,将土踩平后用石杵夯实脱出,整齐地码在太阳底下晒着备用。一般碹一眼窑需要2000块这样的土坯,还得脱一些长方形的土坯,以备补齐两边的墙体。

        接着是挖地基夯基础,长、宽度以所碹窑洞的进深和宽度而定、相互贯通的3个长条坑。将挖出来的土用水泼湿,搅上用筛子筛过的石灰面儿填进坑里,3个人抬着木夯,嘴里喊着“嘿呀,嘿呀”的号子,将土层一下一下地夯实,夯完一层填一层土,然后再夯,直到与地面等平。接下来是筑“窑腿”,在夯实的基础上土筑碹窑弧形下面的土墙。用木椽、墙头板和绳子确定墙的长宽度,两边的人往固定的“网格”里填满黄土,3个人站在上面用圆头铁杵一下下地将“网格”内的湿土杵实,一层层地筑到需要的高度。

        待过了几个月土坯和墙基晒干后,就开始实施建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——碹窑顶。碹窑顶时,先用黄土掺上截短后的麦草和成较稠的黄泥,在后背墙的立面上用泥抹一道弧形,将镢楔形的土坯一个挨一个贴上去,最中间接茬处的缝隙要用瓦片或砖楔夹实,这样能保证土坯在下沉时弧形越夹越紧。然后在土坯上面再抹黄泥再贴土坯,如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,直至达到需要的进深。

        碹窑顶是个技术活,不懂行的人根本碹不起来;又是体力活,非少数人而能为之,需要十来八个人帮忙。当然也有个例,比如我们村的黄随舟,就曾一个人跳下爬上,自己在家里碹了一眼土窑洞,被乡亲们传为佳话。

        窑顶碹成后,还要在窑里窑外各覆一层泥,抹平所有的缝隙,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在窑里抹上白灰,使之成为一个白色的房间。然后把两边的外墙用长方形的土坯垒到与弧形一般的高度,在与弧形相连的空隙处填上黄土,用石杵子夯实。在窑洞前面安一排下水的瓦片,再在窑顶上铺10厘米至15厘米厚的白灰搅炉渣,用木杵杵实,然后用水泥抹个面儿便于排水。这样,一间里边是窑洞外看似平房的土碹窑就全部完工了!

        土碹窑虽然取材便利、成本很低,但存在不少安全隐患,主要是材质松软、干湿不匀或封顶不严,窑被渗湿容易造成墙倒窑塌。也因此,随着生活条件改善,生产力水平提高,农村中的土窑逐渐消失、远去。

远去的农村土碹窑 - 蓝天白云 - 黄立会的博客 

▲土碹窑遗存 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6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